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深圳经济特区施工企业管理规定(2002年修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07:48:28  浏览:85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经济特区施工企业管理规定(2002年修订)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经济特区施工企业管理规定


(1996年3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50号发布,2002年7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18号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的施工企业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有关规定,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企业的开业许可与日常管理。
  本规定所称的施工企业是指从事各种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设备安装、管线敷设活动,包括装饰、园林绿化、消防、爆破、港口、水利、输变电等专业工程施工的施工企业。
  第三条 深圳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是施工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主管部门)。
  各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主管部门)按规定的职责权限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施工企业进行登记和管理。
第二章 施工企业开业许可
  第四条 设立施工企业、分支机构或承接单项工程,应符合特区建设发展需要,经市主管部门许可,并取得施工企业承建资格证书。未取得承建资格证书的施工企业,不得承接工程施工任务。
  第五条 设立施工企业,应向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名称登记,并使用经核准的名称向市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同时交验下列证件或资料:
  (一)企业章程;
  (二)验资证明;
  (三)拟定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简历及其职称证书;
  (四)拟定的企业主要技术、经济、会计人员的职称证书;
  (五)拟定的企业员工构成的情况;
  (六)拟配备的设备清单。
  第六条 外地施工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实行单项工程许可和长期许可。初次申请经审查合格的,可准予单项工程许可;在特区完成两个相应等级的单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优良,未发生工种质量、安全事故的,施工企业可提出申请,经市主管部门审查,符合特区需要的,可准予长期许可。
  外地施工企业在深圳承接单项工程应向市主管部门申请单工种许可。
  第七条 外地施工企业申请单项工程许可,应向市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同时交验下列证明或资料:
  (一)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外出施工证明;
  (二)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并加盖原发证机关公章;
  (三)本企业资质等级证书副本及复印件(广东省直属或外省、中央部属施工企业应持有一级资质等级证书,广东省内市县施工企业应持有一级或二级资质等级证书);
  (四)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五)资金信用证明;
  (六)拟进特区的技术、经济、会计人员职称证书及主要技术工种操作人员的岗位证书;
  (七)拟进特区设备情况清单;
  (八)主要业绩证明材料;
  (九)承包工程意向书。
  第八条 境外施工企业到本市提供建设施工服务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办理。
  第九条 申请设立施工企业或单项工程许可的,市主管部门应自收齐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给予书面批复,并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条 申请单位应自取得市主管部门批准文件之日起三个月内对有关事项进行落实,领取并填报《施工企业承建资格登记表》申领承建资格证书;超过三个月未落实相关事项,未领取并填报《施工企业承建资格登记表》的,批准文件自行失效。
  市主管部门根据申请单位填报的材料和建设部颁发的《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审查申请单位的资质能力,并自收到《施工企业承建资格登记表》之日起十四日内予以答复。审查合格的,颁发施工企业承建资格证书,确定其承担工程的业务范围;审查不合格的,不予许可,并通知申请人。
  新成立的施工企业,其资质等级应由最低级定起。
  第十一条 外地施工企业申请长期许可应向市主管部门交验下列资料:
  (一)在深圳施工业绩证明材料;
  (二)人员、设备变动情况。
  市主管部门应自收齐申请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查完毕。审查合格的,准予许可;审查不合格的,不予许可,并通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承建资格证书是施工企业承接工程的资格证明,每年由发证机关审核一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出借、出租、转让、涂改或伪造承建资格证书。
  第十三条 施工企业取得承建资格证书后,应到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手续。
  第十四条 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权限的规定,属区主管部门管理的,施工企业应持承建资格证书到工程项目所属的区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各区主管部门对已经市主管部门许可的施工企业直接登记并管理,不再进行资格审查。
  第十五条 施工企业改变名称、在特区住所、经济性质、法定代表人或驻特区代理人,应自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之日起十五日内,到市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施工企业更换技术负责人,应自更换之日起十五日内,到市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六条 施工企业终止在特区承接工程,应向主管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同时交回承建资格证书,并按规定缴清管理费。
  第十七条 外地施工企业连续一年无特区施工任务,或连续两年完成施工产值低于市主管部门规定的最低限额的,其承建资格证书由市主管部门予以注销。
第三章 施工企业日常管理
  第十八条 施工企业实行年审制度。年审由市主管部门负责,在每年的11月份进行。
  年审时,施工企业应按当年的年审通知提供资料、填报年审表。
  市主管部门根据企业资质年审的有关规定进行年审。对年审合格者,加盖年审专用章;对年审不合格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限期整改、缩小承建资格范围、降低资质等级、吊销《承建资格证书》等处罚决定。
  第十九条 市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施工企业的经营状况、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情况和业绩,对其在特区开展施工业务的资质等级和经营范围作必要调整。
  第二十条 施工企业的施工经营活动应当与本企业承建资格证书规定的内容相符,禁止超越资格证书规定的范围承接工程。
  第二十一条 一、二、三级施工企业承包工程,可按照规定进行分包;四级施工企业承包的工程不得分包。禁止企业转包工程。
  第二十二条 施工企业应按规定上报施工统计报表,并按规定的标准向市主管部门交纳建筑企业管理费。
  第二十三条 市属一、二级施工企业外出施工,应当到市主管部门申领外出施工介绍信;施工企业外出施工若发生重大质量、伤亡事故,应按规定时限向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规定第四条,无承建资格证书而在特区施工的,由市主管部门责令其终止施工,并处以工程承包额2%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出借、出租、转让承建资格证书的,由市主管部门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扣承建资格证书六个月直至吊销承建资格证书。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涂改或伪造承建资格证书的,由市主管部门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没收承建资格证书。
  第二十六条 施工企业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未到区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由区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办理;逾期仍不办理的,区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承接工程,并可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施工企业超越承建资格证书规定的范围承接工程的,由市或区主管部门责令其终止施工,并处以工程造价2%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主管部门缩小其承建资格范围直至吊销承建资格证书。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施工企业转包工程或未按规定分包工程的,由市或区主管部门责令其立即改正,并处以分包或转包工程造价2%-3%的罚款,六个月内禁止参加施工投标;情节严重的,市主管部门吊销其承建资格证书。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对区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主管部门申请复议;当事人对市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仍然不服的,可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或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 市或区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关于加强基建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深府〔1985〕189号)及《深圳市施工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深建字〔1991〕305号)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回收处理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回收处理工作的通知

国办函〔2009〕10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在全国各族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期间,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参加国旗升挂仪式、集体活动使用国旗、自发使用国旗庆祝等,成为人们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有关规定,现就做好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回收处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尊重和爱护国旗,依法使用国旗。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旗升挂、使用的监督管理,对升挂、使用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的,要责成有关单位迅速更换和纠正。
  三、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的回收,按照单位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实施。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由本单位机关党委或工会负责;学校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农村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其他组织和社区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
  四、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回收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单位集中放置,定期统一处理。处理时应注重环保和循环利用,可根据材质采用不同方式。
  五、集中处理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情况举行庄严的仪式,作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普及国旗知识、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各地要建立健全对国旗升挂、使用、回收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工商、质检、环保、市容和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据法定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对国旗制作、销售、升挂、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依法处理。
  七、宣传、教育、文化、旅游、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大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宣传教育,广泛普及国旗知识,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国旗意识,引导人们养成尊重、爱护和正确使用国旗的良好习惯。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采取不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八、近期,各地各部门要抓紧对破损、污损、褪色或者不合规格国旗进行一次回收处理。今后,重要节庆日、重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国旗回收处理工作,参照上述要求执行。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
                          二○○九年十月十五日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人民政府


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玉林市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玉政发[1998]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玉林市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玉林市农业人口转非农业人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转非”的宏观管理,使其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与国民经济相适应,根据《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国发[1989]76号)的规定,我市“农转非”实行计划指标与政策规定相结合,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办理“农转非”的基本政策。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凡“农转非”人口都必须纳入计划指标和“农转非”许可证管理,以计划指标为前提,实行指标和政策双控制,符合“农转非”政策而没有许可证的暂

缓办理。坚决杜绝出卖非农户口的错误做法。

第三条 办理“农转非”的主要对象范围。我市“农转非”计划指标办理的对象范围,包括招工、招干、科干(含政工师)家属,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家属,城镇居民职工家属,落实政策、计划招收的大、中专学生,国家建设征地、铁路职工家属、农村基层计生专职工作人员等。

第四条 “农转非”计划指标的下达。根据自治区计委下达的年度计划,由市计委召集公安、粮食、劳动、人事、计生等部门协商,各部门提出意见后由市计委下达“农转非”指标给各部门,再由市直各部门分解到各县(市)区。

第五条 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农转非”审批管理。根据桂政办发[1997]71号文件规定,属城镇居民(含干部职工)家属的由市公安局审批;属招干、科技干部家属由市人事局审批;属技师家属、技校苦脏累险工种招生的由市劳动局审批;国有企业农民合同制工人的由自治区劳动厅审批;属基层计生人员的由市计生委审批;属华侨、归侨、港澳台胞亲属的由自治区侨办、台办审批;属铁路职工家属的由柳州铁路局审批;属军队、武警官兵和检察、劳教干部家属的,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审批;属国家建设征用土地以及库区移民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具体操作方法:先由县(市)区有关部门调查摸底后提出“农转非”人员名单,报送玉林市主管部门审批,县(市)区计委(计划局)接到批文后审核填写“农转非”许可证,并将“许可证”和有关材料报送市计委复核盖印,后由公安、粮食部门凭批文和“农转非”许可证办理有关户口迁移手续。

从玉林市实际情况出发,对一些因特殊情况、特殊矛盾需要“农转非”的人员,由县(市)区计委(计划局)调查摸底、整理材料,报请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由市计委审批。此类人员列入“农转非”中的“其他”类别。

第六条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转非”工作,提高对“农转非”计划属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认识,自觉执行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的规定,任何单位、部门、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拒不执行国家指令性计划。

第七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